咨询电话:133-8522-2588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哈佛团队用锂金属作负极制备固态锂电池充电10分钟循环超6000次

来源:极速体育nba    发布时间:2024-02-25 19:41:16

  锂离子电池从第一次工业化发展至今已有 30 多年,并逐渐发展成为电子设备、移动通信、电动车等领域的主流电池技术。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其电解液是固-液界面,在循环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金属锂枝晶生长、电解液膜的形成和电池里面的电化学反应等,这样一些问题会导致电池性能直线下降和短路等,限制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近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以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来制备全固态锂电池。

  该方法不仅有效地抑制了锂金属的枝晶生长和电解质界面反应层的生长,还明显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能量和功率密度以及安全性。

  该电池在 10 毫安电流条件下,实现了 6000 次循环后仍保持 80% 的容量,性能明显高于当今市场上的其他软包电池。

  该团队展示了软包电池的涂布工艺,对于未来放大到更大容量的电池具有优势。该课题组已制造出面积为纽扣电池 10 几倍,约邮票大小的软包电池。

  锂金属作为一种高容量的负极材料,具备极高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但在传统电池中循环稳定性较差。

  该研究通过引入对机械约束具有敏感性的负极材料,从科学原理上为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认知,助力解决固态电池领域中锂金属快速循环的问题,为实现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该技术有望让固态锂电池达到高功率以此来实现快速充放电,潜在的应用场景包括电动汽车、手机电池、超级跑车、未来的电动飞机等。

  近日,相关论文以《利用易受约束的负极材料实现金属锂在固态电池中的快速循环》()为题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1]。

  图丨硅负极具有非常明显的锂镀层能力和自限性的、仅仅发生在硅颗粒表面的嵌锂反应(来源:Nature Materials)

  此前,科学家们尝试将微米硅在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中使用,但会造成包括体积膨胀、电极剥落和电解液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些问题会导致电池的性能直线下降和寿命缩短。

  一篇发表在 Science 的论文指出,微米硅可在全固态电池中使用。但领域内仍将它视作为主要进行嵌锂反应的硅负极。

  在经过研究和探索后,教授课题组发现其实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硅负极,而是提供了硅的骨架供析锂反应产生锂金属在硅颗粒表面的沉积,因此硅并没有充分地发生嵌锂反应。

  由于硅具有高容量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纳米硅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作为电池负极。然而,传统的固-液电化学界面会一直发生嵌锂反应,因此,微米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必然发生体积膨胀,导致电极材料的破裂和失效。

  “我们发现一种独特的现象,即硅在全固态电池的固-固界面上发生非常动态的反应。具体来说,嵌锂反应只能在非常浅表的硅颗粒上面的发生,并在短时间内转变为析锂反应。”表示。

  实际上,基于此类负极材料固态电池的循环显著包含了充电过程中锂金属在负极颗粒表面上的快速沉积,然后在放电的过程中快速脱出的过程。

  图丨使用易受约束的负极材料来软包固态电池的设计,并结合逐层浆料涂布的办法来进行全固态电池的组装。该电池在标准容量循环测试中展示了高倍率、高电流密度、高面容量下极长的循环稳定性(来源:Nature Materials)

  表示:“我们首次展示了硅材料能够作为锂金属负极的骨架在固态电池中使用,这是对固-固界面电化学反应的新认知,在性能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倍率、长时间和安全的循环性。”

  并且,在 10 分钟的快速充放电的过程中,并没发生锂枝晶穿刺,循环 6000 圈测试条件下性能仍就保持稳定,成功验证了电池的安全性。

  实际上,该课题组早在 2018 年就首先提出了关于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机械约束的概念。这次又以硅为模式材料,提出了在固-固界面上机械约束敏感性的概念。

  基于此,研究人员还预测出可能具有适当的机械约束敏感性的材料,包括镁合金等在内的新材料家族。 研究人员对 6 万种化合物进行了预测。

  “不局限 于硅,我们做高通量计算(如下图),凡是在靠近边 界的材料皆有可能是作为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 说。

  图丨对 59524 种负极材料来的专门为固-固界面反应设计的计算筛选。该计算基于该团队独特的约束系综计算平台。在由每单位临界约束值K crit 所对应的锂化反应容量(x 轴)以及锂化反应电压(y 轴)组成的空间中,高通量计算结果筛选出了适用于固态电池负极的那些处于绿色边界处、靠近硅(Si)的一批新材料(来源: Nature Materials )

  团队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包含用于固态锂和固态钠离子电池的下一代储能材料和器件,能源相关材料和器件,非常规超导体等。 据悉,该技术已授权该课题组的初创公司 。

  “目前我们已将该电池逐步发展到手机电池大小,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安时级别的软包电池。如果进展顺利,希望在 2025 年进行 10 安时级以上动力电池的应用测试,包括电动汽车、电动割草机等。”表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