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33-8522-2588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丨大通湖区打通“治”“富”二脉

来源:极速体育nba    发布时间:2024-02-06 17:31:15

  益阳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李娜 通讯员 刘钊作 李聪)“我们的水产养殖不投饵料,人放天养,是线日,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康朝辉自信地向客商“打广告”。大通湖区以构建水生动植物和谐共生的ECO为目标,探索多元生态种养转型取得显著效果。2023年,全区“水草+大闸蟹”种养面积1.6万亩,预计产量2000吨、综合产值6亿元以上。

  由于湖泊形态、流域特征以及历史上高密度养殖、过度捕捞、面源污染等各种影响叠加,大通湖水质一度迅速下降,沉水植物几乎消失,底栖动物和鱼类品种单一,往年密集迁徙至此的候鸟逐年减少,流域生态退化严重。

  “必须重塑湖体生态!”2019年4月,在武汉大学专家团队调研论证和技术上的支持下,大通湖水生植被种植与水质改善的战鼓擂响:临湖千米范围内鱼塘和流域内珍珠养殖全面退养,入湖口及入湖沟渠上游3公里全面增绿,入湖电排口全面管控,河湖连通引水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湖内ECO重建被列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共实施水生植被恢复工程5期,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沉水-浮叶-挺水”三级植被带,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穗花狐尾藻等水草,充分的发挥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作用。目前,全湖水生植被覆盖面积5万亩,记录底栖动物11种、鱼类30余种、鸟类50余种,记录候鸟单次最高数量达10万只,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ECO逐步稳定发展。

  为配合大湖水环境治理,大通湖区破釜沉舟,主动抑制大闸蟹等水产优势产业扩张,经历了“阵痛”和“低谷”。为了让“大通湖大闸蟹”这块金字招牌继续闪光,大通湖区推动大闸蟹“从大湖走入池塘”。2019年起,大通湖区引进上海海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探索生态养殖技术,最终确定以伊乐藻、轮叶黑藻、四季青矮苦草为基础水草,实施“水草+大闸蟹”养殖模式。科学种植的水草具有降温、供食、防天敌等功效,为蜕壳期脆弱的大闸蟹撑起了“保护伞”、挂上了“营养袋”。同时,走“高质”“稀养”养殖路线公斤左右。因大通湖区大闸蟹养殖环境、水质良好,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顺利通过出口水生动物风险监测及疫病监测。同时,大通湖区着力打造“生态蟹”“绿色蟹”“放心蟹”,相继制定了大通湖区大闸蟹品质衡量准则和养殖技术规范,规范大闸蟹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大通湖区生态大闸蟹数字智能化服务平台,建立病害专家会诊服务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合格证及质量追溯系统、养殖尾水监测系统等。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三产融合是不二选择。大通湖区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综合改革,以大湖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加快“水草+水产+文旅”全链条融合发展。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全面推广“水草+”“水稻+”等种养套养,建设特色大闸蟹、大米、小龙虾、小水果产业基地,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全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拓展农业休闲旅游,促进农业内部有机融合。今年,大通湖区小龙虾、小水果产销两旺,截至目前,出产生态小龙虾2.8万吨,产值14.8亿元;出产生态小水果6.1万吨,产值1.6亿元;“水草+文创”“水草+旅游”等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持续引流,1至8月,全区接待游客139450人次,实现旅游业总产值1912万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推荐